生態農業模式是一種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兼顧農業的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,結構和功能優化了的農業生態系統,整個生產過程做到了廢棄物的減量化排放、甚至是零排放和資源再利用,大幅降低農藥、獸藥、化肥及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,從而形成清潔生產、低投入、低消耗、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。
豬-沼-菜模式
戶建一口6~8立方米沼氣池,養2頭以上的豬,配套1畝左右的露地菜,豬糞入池,沼肥種菜,以沼渣作底肥,沼液作追肥,通過沼液葉面噴施來抑蟲防病。也可采用“豬-沼-大棚蔬菜”模式,在0.8畝塑料大棚內建8立方米沼氣池,飼養3~5頭豬。人畜糞便進入沼氣池內,沼氣燒飯或為棚內生產照明、升溫,為蔬菜生產提供肥源,沼渣、液過管網做肥料改良土壤,棚內生產基本不施化肥,農藥量也大大減少,增產幅度20~30%,且品質大大提高。由于豬舍沼氣池建在日光溫室內,豬生長快且節省飼料,增加了養豬的經濟效益。
豬-沼-果(魚)模式
戶建一口沼氣池,年出欄3~5頭豬,種1~2畝果樹,用沼渣、液作為速效有機肥用于果樹追肥,能使果品品質提高1~2個等級,增產幅度可達15%以上,生產成本下降40%。也可采用“豬-沼-魚”模式,該模式主要在養魚戶中發展,人畜糞便入池發酵后喂魚,沼渣作為池塘基肥,沼液作追肥,從而降低餌料成本,減少魚塘化肥施用量,控制魚類疾病。
“生物鏈”模式
建一口8~10立方米沼氣池,飼養100只雞、3~5頭豬,養3畝水面的魚,種5畝農田。以沼氣為中間環節,連接雞、豬、魚和農作物,使之形成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。具體內容為飼料→養雞(喂豬)→雞糞(豬糞尿)進沼氣池,沼氣作為生活用能,沼液、沼渣喂魚→魚塘泥和部分沼渣肥田。這種模式具有多業并舉和互補的特點。
種-養-加模式
種-養-加模式適用于從事傳統農產品加工的農戶,如做豆腐、磨粉等。以加工的下腳料(如豆渣、粉渣)喂豬,豬糞入沼池,沼肥用于種植無公害水稻、蔬菜等,沼氣用于燒飯、加工、照明。
魚-桑-雞模式
池塘內養魚,塘四周種桑樹,桑園內養雞。魚池淤泥及雞糞作桑樹肥料,蠶蛹及桑葉喂雞,蠶糞喂魚,使桑、魚、雞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。試驗表明,每5000千克桑葉喂蠶,蠶糞喂魚,可增加魚產量25千克,年產雞糞1200千克,相當于給桑園施標準氮肥18千克,磷肥17.5千克。
雞-豬-魚模式
飼料喂雞,雞糞喂豬,豬糞發酵后喂魚,塘泥作肥料。以年養100只雞計算,將雞糞喂豬,可增產豬肉100千克,豬糞喂魚可增捕成魚50千克,加上塘泥作肥料,合計可增收1000元。
牛-魚模式
將雜草、稻草或牧草氨化處理后喂牛,牛糞發酵后喂魚,塘泥作農田肥料。2頭牛的糞可飼喂1畝水面塘魚,年增產成魚200千克。
牛-蘑菇-蚯蚓-雞-豬-魚模式
利用雜草、稻草或牧草喂牛,牛糞作蘑菇培養料,用蘑菇采收后的下腳料繁殖蚯蚓,蚯蚓喂雞,雞糞發酵后喂魚,魚塘淤泥作肥料。
家畜-沼氣-食用菌-蚯蚓-雞-豬-魚模式
秸稈經氨化、堿化或糖化處理后喂家畜,家畜糞便和飼料殘渣制沼氣或培養食用菌,食用菌下腳料繁殖蚯蚓,蚯蚓喂雞,雞糞發酵后喂豬,豬糞發酵后喂魚,沼氣渣和豬糞養蚯蚓,將殘留物養魚或作肥料。
家畜-蠅蛆-雞-牛-魚模式
家畜的糞便喂蠅蛆,蠅蛆是雞的高蛋白質飼料,雞糞發酵后喂牛,牛糞喂魚,魚塘淤泥是優質有機肥料。
雞-豬模式
用飼料喂雞,雞糞再生處理后喂豬,豬糞作農田肥料。每40只肉仔雞1年的雞糞可養1頭肥豬(從仔豬斷奶至育肥到75千克)。
雞-豬-牛模式
用飼料喂雞,雞糞再生處理后喂豬,豬糞處理后喂牛,牛糞作農田肥料。這樣可大大減少人、畜、糧的矛盾,有效地降低飼料成本。
上一篇:倉房村謀劃農業產業聚集,促農民增收[ 04-06 ] 下一篇:如何辨別真假農藥[ 03-12 ]
主辦單位: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: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 皖ICP備0700665號 聯系電話:0550-7770830 郵箱:tcxfw2012@163.com
技術支持:安徽網狐科技 皖公網安備 3411810200022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