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辦單位: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: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

秋日暖陽灑落在天長市石梁鎮古庵村的田野上,一幅軍民同心、共建家園的溫情畫卷正徐徐展開。
10月29日,石梁鎮古庵村支書胡恒松像往常一樣,踏著晨露趕往西林組獨居老人劉長東的家,檢查西林組獨居老人劉長東房屋安全隱患,隨行的村衛生室村醫細心地為老人檢查身體,“看到他們啊,覺得比兒女還貼心。”老人打心眼里高興。
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,天長市石梁鎮古庵村村黨支部書記胡恒松牽頭帶領村兩委一班人,以軍民共建為紐帶,創新推出“退伍不褪色 服務暖民心”志愿行動,聯合村內30余名退役軍人及數十余名村民,成立“迷彩志愿服務隊”,通過結對幫扶、定制服務等方式,為村內孤寡老人、留守兒童、殘疾人士及困難家庭送去關懷與溫暖,譜寫了一曲軍民魚水情深的新時代贊歌。
今年38歲的胡恒松有著5年的軍旅生涯,2003年參軍,2008年退伍回鄉后,始終保持著軍人特有的責任感與使命感。2016年,他經村民投票當選為村干部。今年7月,在群眾期盼中他肩負起村支書的重任,成了古庵村第一個“兵支書”。
軍魂永駐,三名退伍軍人村干部挑大梁 “脫下軍裝,但軍人的責任不能丟。”自擔任村支書以來,胡恒松深感肩上的擔子重了,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村部辦公室,最后一個離開。他喜歡有事沒事到群眾家中坐坐,與群眾拉呱嘮嗑,他知道必須通過與群眾近距離接觸才能拉近與群眾的距離,群眾有話才愿意與你說。在走訪中,胡恒松發現村內弱勢群體生活存在諸多不便,他立即聯合同樣具有退伍背景的村委會民兵營長喬原剛、綜治專干張天強,牽頭組建“迷彩志愿服務隊”。他們利用業余時間走村串戶,梳理出全村共有26戶五保老人、1名留守兒童、40名殘疾人及57戶低保戶有幫扶需求,制定出“一對一”幫扶方案。
“我們當過兵,最懂紀律和執行力。”綜治專干張天強在動員會上說。在他的倡議下,志愿小組實行“軍事化管理”:每周例會部署任務、每周總結服務成效、每月評選“服務之星”,確保幫扶工作精準高效。
獨自依靠爺爺生活的留守兒童楊玲,每年開學之際,胡書記都會親自為她送上一些學習用品(書包、文具等)。胡恒松常說:我當兵時,戰友們互相托付過后背;現在當“兵支書”,就該托住鄉親們的希望。
全民參與,從“橄欖綠”到“志愿紅”的溫暖接力 他們根據自身特長組建了迷彩志愿服務隊,為調動村民參與積極性,志愿小組推出“志愿積分”制度:每服務1小時積1分,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或優先享受村集體福利。同時,設立“志愿榮譽墻”,對表現突出的志愿者進行表彰。
據統計,志愿小組自成立以來,已吸引35名退役軍人、69名村民加入,已累計服務時長已超200小時,解決實際問題56件,村民滿意度達98%。
軍民聯動,打造鄉村振興“古庵樣本” 古庵村的實踐得到鎮黨委政府高度認可。“這種‘退伍軍人+村民'的志愿服務模式,既發揮了退役軍人的組織優勢,又激發了群眾的內生動力,為基層治理提供了新思路。”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負責人說。
目前,古庵村迷彩志愿服務小組正與村衛生室合作建立“健康檔案”,計劃引入社會資源開展技能培訓,幫助困難家庭實現“造血式”脫貧。胡恒松書記表示:“我們要把志愿小組打造成永不撤離的服務連隊,讓軍民團結的旗幟在鄉村振興一線高高飄揚!”
從軍營到鄉村,從保家衛國到服務民生,古庵村的退伍軍人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“退役不褪志、退伍不褪色”的錚錚誓言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,軍民攜手播撒的愛心種子,正綻放出絢麗的文明之花。
(來源:石梁鎮 任華龍 費小珊)
上一篇:石梁鎮:清華美院名家婁建國贈墨寶 藝術賦能社區鄉村振興[ 10-28 ] 下一篇:沒有了!
主辦單位: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: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 皖ICP備0700665號 聯系電話:0550-7770830 郵箱:tcxfw2012@163.com
技術支持:安徽網狐科技 皖公網安備 3411810200022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