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生痛點變協商焦點。金集鎮政協聯絡組組長劉長榮在蘆柴村走訪時,偶遇后莊組村民王德發帶領十余人冒雨清理淤塞渠道。紅衛渠因年久失修,渠底雜草叢生,23處滲漏點、15處坍塌段導致“水過三巡田未潤”,每年六成抗旱經費消耗在臨時修補上。“守著水渠用不上水”的難題,被迅速納入鎮政協“微協商”重點議題。
田間地頭開出治理良方。鎮政協聯絡組聯合水利部門啟動“渠系診療”行動,通過3天實地勘察建立“病歷檔案”;在后莊組召開“板凳協商會”,與7個村民組代表圍坐懇談,吸納“預制閘門管控”“生態護坡防坍塌”等10條建議。結合“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”政策,最終敲定總投資3000米的紅衛渠硬化工程方案,并創新引入5名村民擔任“協商觀察員”,全程參與工程監督。
智慧治水潤澤萬畝良田。經過2個月攻堅,采用預制塊筑坡技術的硬化渠道全線貫通。渠道過水效率提升3倍,灌溉用水損耗率從35%降至8%,項目區畝均灌溉成本直降55元,年節水達22萬立方米。“現在打開閘門就能精準配水,每年省下不少抗旱費!”村民王德發的感慨道出群眾心聲。
協商民主激活鄉村治理。金集鎮黨委書記總結,此次治理探索出“群眾點題—聯合診斷—民主協商—全程監督”四步工作法,曾經的“補丁渠”蝶變為“豐收渠”,不僅解決了農田灌溉“最后一米”難題,更架起黨群連心橋,讓“有事好商量”的協商理念深植鄉村沃土。
清流映照振興新圖景。汩汩清流潤沃野,條條水脈連民心。這場“帶著泥土氣息"的微協商,不僅疏通了農田灌溉的”最后一米,更架起了黨群連心的“協商橋梁”。實踐證明,把協商桌搬到田間地頭,讓群眾成為“出題人”“閱卷人”,就能把民生工程建成民心工程。如今的紅衛渠,既是滋潤萬畝良田的“豐收渠”,更是流淌著民主協商智慧的“幸福渠”,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“水動能”。
上一篇:金集鎮開展“思政課堂潤童心 紅色基因永傳承”清明節主題活動[ 04-08 ] 下一篇:金集鎮馬塘村:“共富工坊”圓了家門口的“增收夢”[ 01-13 ]
主辦單位:中共天長市委組織部 承辦:天長市黨員教育中心 皖ICP備0700665號 聯系電話:0550-7770830 郵箱:tcxfw2012@163.com
技術支持:安徽網狐科技 皖公網安備 34118102000224號